栏目列表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1-11-08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感

郁佳颖:

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是在别的方面较为突出比如劳动、体育等。这种情况下我会多鼓励他们这些表现突出的方面,学生获得了鼓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其他的学习活动,进而对学习成绩也产生积极影响。

汪妍:

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于学生评价做了详细说明。

方案提出,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这些评价机制都让教师以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改变分数“标签”。

张珺:

当“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不再是“小尾巴”之后,可见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性,不再是只关注分数,而是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了评价,体现了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领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总体方案”与现在的“重智育轻德育”这种片面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后者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方案的提出将对这种学生的评价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展现。

崔欣宇:

方案中提到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风向标。社会用人评价与学生评价息息相关,智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用人的需求也促使着学校评价侧重点改变。单位应用真正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有高学历,名校的毕业生。给与职业学校毕业生同等落户、就业的机会。

张彦音:

在该方案中改进了美育的评价,把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这对我们艺术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组织好以往的课程及活动,更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张文文:

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板块体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将德育作为第一要求,要求说明了我们就是要培养信念坚定,价值正确的人。并且单独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进行说明,非常明确的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要注重分数,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在之后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也要时刻跟随方案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坚强的意志和合作精神。

施卫君:

文案中对德育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明确,让我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尤为重要,学科德育教学策略的凝练,是根据学科德育核心要求,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剖析等,针对目前学科德育教学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贴近学科实际的教学策略。由此对比我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实践:1.挖掘教材德育内涵,凸显健身育人价值 2. 创设有效活动情境,营造良好学练氛围 3. 设计有效活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 捕捉课堂学练时机,生成健身育人资源。

沈浅:

方案中提到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学习,在教学时我会采用游戏和情境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面对学习上的后进生通过发现他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激励他,培养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关爱每一个学生,不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

宣怡蔚:

新学期伊始,全校老师共同学习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要树立科学成才的观念。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本着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努力。

倪天恒:

方案中提到要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化,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全面发展才是关键。强化体育评价,把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重点考核内容。方案对体育的要求和发展在不断的强化,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这也对体育老师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不仅需要学校为之做出改变,也需要社会做出改变,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