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5第二学期李娇妍评价案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6-06-21

一次评价活动给予的思索

三年级自然学科  李娇妍

案例描述

【概述】

《物质溶解量的多少》是《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第二课。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知道物质状态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实验探究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而《物质溶解量的多少》是基于前一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有些物质能溶于水,有些不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对溶解有进一步的了解。

【案例呈现】

实验任务:研究比较物质溶解量。

实验前先规定在几个同样的条件下,如一定量的水,冷热相同,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食盐),并结合实验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整个探究活动需要做什么?小组成员应该怎样配合,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搅拌实验,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及实验后的不同结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小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接下来仍然先规定在一定量的水,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在水的冷热不同的条件下,让学生继续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量的影响,得出又一个小结论:温度高低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加热、冷却硼酸粉,让学生对硼酸溶液与糖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现象稍作对比。

活动实施:

该活动评价安排在授课教室内,学生六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学生进行小组合理分工,教师观察每组学生分工是否合理,是否根据实验单进行规范性操作给予合理评价。学生对实验规范性操作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实验汇总情况及其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我的思索

由于前一节课已经探究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生们形成比较完整的溶解概念,并且对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这节课的知识性学习相对就比较容易,但要用严谨的对比实验验证溶解快慢却有一定难度。三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完成对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需要在课中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条件的引导和合理评价。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合作评价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硼酸在低温下会有结晶现象产生,学生对硼酸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硼酸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寻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但知道怎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道理,这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大有好处。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对比实验中由于存在着几个可变化的不同条件,可能会产生实验现象的某些差异,如果在组织对比实验时把要进行对比这种差异的过程以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更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需求。比如对实验的条件不加限制,让学生想办法使物体尽快溶解,比一比谁最先使物体全部溶解。这种组织竞赛活动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教师对实验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总之,要在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合理的评价机制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善于运用整体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设计,努力使教学设计过程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