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田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落实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4-02-17

田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落实思考
田一教导处
一、指导思想
依据市教委、徐汇区、本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意见,切实思考并落实学生的减负工作(尤为关注一、二年级,逐步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将“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简而言之,即“课业减负  课堂增效  学生发展”。
二、具体举措
学习保障:分层面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先行学习(学校组织:文件解读)
 
全体教师跟进学习(学校组织:结合文件、讲座进行学校方案解读)

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互动学习(组长组织:课标研读、完善学科课程计划)

学科教师个人加强自学(自学:领会精神、吃透课标、调整教学设计)

规范流程:明确五环节,落实教学要求、探索评价方式。
  教学要求
备课:备课形式必须经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个过程——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或学科教研组的形式进行文本研读。依据课标着重研究重要的教学章节及课文,针对主要问题集思广益、统一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度拓展,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形成统一的认识,搭建授课的框架。原则上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一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协同组员,在每学年伊始必须在集体备课中完成相应课时数的学习准备期教学设计,准备期综合活动亦纳入其中)
个人备课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再创造的过程。即由框架为导线充实内容,完成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将集体备课的要求创造性的具体化。这里创造性的具体化必须关注四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是明规律  这里的规律指的是教育规律,而备课需遵循的教育规律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规律,它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为教师指明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辨证关系;如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辨证统一规律,为教师指明了课本知识与学生感性知识间的辨证关系;又如教学与发展辨证统一规律,更为教师指明了智力、能力与情感价值观间的辨证关系等等。而这教育规律的明确把握无疑对一节教学课目标的制定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
其次是重过程  这里的过程并非指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一一呈现,而是指课改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创新性设计。优化体现于: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衔接设计;导入环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学生新知获取过程的体验设计等。
再次是讲教法  教法就是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的总称。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性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等。虽然一节课中可选用多种教学的方法,但教学的方法的选用必须讲求“适切性”。应在备课中关注“四选”,即因“课”选法、因“人”选法、因“执教者”选法、因“物”选法。
最后是思德育  德育即学科德育,也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境界。学科德育的内容涵盖五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由于内容涉及的面宽广,因此所有学科的教师必须共同配合完成。学科德育的落实要关注“三个性”:第一层次性,以教材为载体的学科德育应随教材的由浅入深同步地构成德育系列;第二制约性,学科德育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中挖掘以寻找有效的切入点;第三适切性,学科德育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始终并做到不同环节各有侧重点不同
可见,若能将“明规律、重过程、讲教法、思德育”四方面作为备课设计的思考点,在教学流程五环节中走好“备课”第一步,必将为之后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起到奠基的作用。
学校对教师备课格式要求——
1.熟悉一册:熟悉本册教材内容及单元组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及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理出学科知识序列,写出全学期教学计划:
(1)教材概况分析
(2)全册教学目标
(3)学生基本情况
(4)主要措施及教改设想
(5)教学进度安排
2.把握一组:建立单元概念,把握单元内容,领会编排意图,抓住章节(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措施,写出单元分析:
(1)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特点
(2)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
(3)相应的教学措施及手段
3.备好一课: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本课在单元及全册的地位,从对象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分课时备课:
(1)课序与课题
(2)教学目标  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制定,做到明确、具体、可行。
(3)重点和难点  分条书写,做到准确、无误。
(4)教学准备  列出教具、学具、课件等名称及数量。
(5)教学过程  要有清晰的教学环节安排和具体可行且有一定启发思维的问题设计,要有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展示。
(6)作业布置
(7)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主次分明,美观大方。
(8)教学反思  记录教学的得失体会及改进的设想措施。
上课
1.按课表上课,教师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
2.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准备好教材、备课本、教具、学具、仪器、图片等),教师进入教室不应中途出入。
3.使用普通话教学,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正,教态亲切、热情;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专职体育教师必须着运动服、穿运动鞋上课。
4.依案施教,并适时利用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整课堂教学。
5.课堂上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全体与个体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在学生观察、思维、表达、操作以及自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6.教师的讲授保证做到准确无误,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益,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7.板书工整,书写、演示规范,可视性好。
8.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健康,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握笔方法和其它不良的学习习惯。
9.充分发挥教学设施及媒体的作用,从内容出发,有所选择讲求实效。
10.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教学民主,不允许讥讽、谩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上、下课师生行规定礼节。
作业
1.动态管理作业类别
教师必须执行课程计划,专课专用、杜绝拖堂。根据本校的作业类型,对作业的设计要求(参照区本规范)、形式与时间进行严格掌控,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日日练作业(周一、三、四) 
*学校要求:一、二、三年级学生一般以口头作业为主,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四、五年级学生口头与书面相结合,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周二无作业日
*落实举措:学生每天完成作业的实际时间由家长在作业抄写本上签写,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对于存有的问题及时调整。
周末作业(周五) 
*学校要求:一、二、三、四、五年级学生的作业形式可以是口头、书面、社会实践活动(含中长期学科实践作业)等形式,其中一、二、三年级的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四、五年级的作业总量不超过3小时。
*落实举措:学校教导处协同组长,在每周五中午时对各年级各班的作业进行内容统筹与时间预设审核,不符规定及时调整。
针对周末作业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含中长期学科实践作业)
*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任教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周密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在学期开学初作出设计与规划,做到有主题、有时间设置、有评价。
*落实举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含中长期学科实践作业),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必须组织交流、及时评价、激励表彰。
2.作业减负凸显三性
以减负为前提,作业的设计关注——
自主性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业不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知识,不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而是学科内容的适度扩展和延伸,以不随意拔高要求为前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地“发挥”空间。
层次性  作业设计要尽力把难记的、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化解在说说、画画、读读、记记、演演等趣味性的作业中,减缓坡度;兼顾整体和弱、优势群体的发展,通过作业内容的分层要求,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意识性  同学科同备课组的课堂作业设计与周末作业设计必须紧扣目标,克服随意性的拿来照搬、拼凑组合等现象。以落实目标为前提、以递进性任务链的形式有意识的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在真正发挥作业调控功能的同时,使学生练有所得、思有所向。
3.作业批改力求规范
1)学生作业格式做到统一,不合要求的要帮其纠正;要训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自我检查、自我订正的习惯,不允许用学生批改作业的方式来取代教师的批改。
2)教师作业批改的格式必须同学科同备课组统一,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在作业的右下方注明批改日期。
3)教师批改作业时应作适当的批改摘记,对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有代表性的错误应予详细记录,以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辅导
1.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学困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
2.辅导要耐心细致,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辅导时要讲究语言策略,要讲究技巧,尽量做到启发辅导,对于作业辅导争取做到面批。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做好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层次性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学业发展。
  评价要求
评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是要求教师在课改的深化过程中能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持有一种发展的思想、长远的眼光,让评价真正成为维护学生自尊、激励学生成长的积极性手段,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我校教师将从坚持三条原则出发作探索:其一,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其二,等第制与评语描述相结合;其三,教师评价与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成长。
评价要求落实的入手点(尝试中加以调整并完善)——

                         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综合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研究宗旨是为了实现“课业减负  课堂增效  学生发展”。虽说“课业减负  课堂增效  学生发展”也许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教师必须坚信一点:那就是它绝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理论口语,而只是一句平平凡凡、教师皆可努力的尽职方向。我们只要重视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从备好每一堂课做起,将我们本该做好的份内工作踏踏实实地用“尽职”两字自勉以求做得更好,那“课业减负  课堂增效  学生发展”一定会成为一句实话、一定会真正落于实处。
最后借用《工作重在尽职》一书中的一句话与教师们共勉:工作可能很辛苦,但事业一定很快乐;职业交换薪水,事业创造价值;一个人以做事业的心来对待目前的职业,就一定会乐在其中、收获成功。
2013.9

 


关闭窗口